江西修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力争2017年十大产业收入22565亿
今视网4月29日南昌讯(记者 良保)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我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重要途径。为此,我省对2009年制定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修编,到2017年,力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2565亿元。
b
4月29日,江西省发改委召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会。
据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修编后的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航空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锂电及电动汽车、文化暨创意、绿色食品等十大产业为我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体发展目标为到2017年,力争十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2565亿元,年均增长18%,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其中:节能环保产业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20%;新能源产业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16.5%;新材料产业达到3400亿元,年均增长14.5%;生物和新医药产业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5%;航空产业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1.6%;先进装备制造业达到2820亿元,年均增长1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1%;锂电及电动汽车产业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16.3%;文化暨创意产业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20%;绿色食品产业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5%。
节能环保产业:构建“一核三区”产业空间格局
发展思路:以培育骨干企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为着力点,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主体作用,完善政策机制,规范市场环境,创新服务业,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将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节能产业80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800亿元,环保产业200亿元。到2017年,新建10个省部级以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品牌。到2017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3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打造4个省部级以上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空间布局:以南昌、萍乡、赣州、新余为重点,着力打造南昌节能环保产业研发和服务核心集聚区、萍乡环保产业集聚区、赣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新余节能装备制造和环保服务业集聚区等四大节能环保特色产业集聚区,构建“一核三区”产业空间格局,带动全省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到2017年,主要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总额突破1000亿元。
主要任务:着力实施创新能力建设、技术与产品产业化、节能环保服务等六大工程,加快建设9大类总投资为794.8亿元的197个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节能高效电机、余热回收利用、变压器、半导体照明、高浓度氨氮污水处理、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及其应用;支持综合实力较强的环保企业,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形成融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
在节能领域,依托特有的中重稀土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效机电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节能锅炉及节能服务等;在环保领域,重点发展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设备及其配套产品、垃圾处理技术设备和环保药剂;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挖掘“城市矿产”,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体系和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发展思路:抓住国家加快新能源应用和产业整合的重要契机,以产业集聚区为核心,以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为抓手,加快整合产品,加快发展后端服务,不断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以光伏为主体新能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将其培育成为我省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16.5%,其中光伏产业1500亿元、风电产业100亿元;光伏发电应用达到180万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以上。到2017年,争取在风电装备生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2项以上;争取多晶硅材料生产成本降低到15美元/公斤以下,单晶硅、多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达到21%和19%以上。到2017年,建设2~3个产业高度聚集的特色新能源产业园区,形成3~6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空间布局:形成光伏制造以新余、上饶、九江、南昌为重点,风电制造以赣州、新余、萍乡为重点,光伏、风电应用因地制宜在全省各地全面铺开的格局。
主要任务:在制造方面,光伏以产业升级为重点,着力改造优化高纯硅料生产,稳步扩大高质量硅片产能,大力发展高转换率、长寿命电池和电池组件;风电以依托关键零部件核心企业、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为重点,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永磁发电机、页片。在应用方面:光伏重点是在全省实施好工商业建筑屋顶、公共建筑屋顶、居民建筑屋顶、独立光伏电站四大工程,同时加快国内外市场开拓;风电重点是做好鄱阳湖风能资源丰富区域的集中式开发,引导和推进山地、湖道、浅滩等具有一定风能资源的区域分散开发,分散接入电网。特别是实施好已规划的6大类总投资为243.5亿元的16个重点项目。
新材料产业: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研发和生产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江西铜、钨、稀土等独特的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从资源开采向精深加工的转型,促进新材料产业规模质量迈向新台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400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铜新材料2150亿元、钨新材料280亿元、稀土新材料90亿元、钽铌新材料18亿元、有机硅新材料245亿元、玻璃和玻纤新材料100亿元、陶瓷新材料320亿元、生物质纤维新材料200亿元。到2017年,力争新材料企业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自主创新专利。到2017年,新材料8个重点领域均能形成1~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空间布局:铜新材料形成以南昌、鹰潭为中心的发展格局;钨新材料形成以赣州、九江、宜春为核心的发展格局;稀土新材料形成以南昌、赣州为核心的发展格局;钽铌新材料形成以九江、上饶为核心的发展格局;有机硅新材料形成以九江星火工业园、景德镇乐平化工工业园为核心的发展格局;玻璃和玻纤新材料形成以九江、宜春、赣州为中心的发展格局;陶瓷新材料形成以景德镇、萍乡为两大主要区域的发展格局;生物质纤维新材料形成以九江、宜春、赣州为重点的发展格局。
主要任务:强化产业基地建设,以规划的8大类总投资为452.7亿元的59个重点项目为抓手,强化各类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铜箔、高精度铜板带等铜基新材料,数控涂层刀片、高端棒材、整体刀具等钨硬质合金深加工产品,永磁、储氢、轻金属合金、钐铁合金等稀土新材料,高性能钽铌氧化物、电容器级钽粉、钽丝及深加工材等钽铌新材料,硅基涂料、医用材料及电子材料等为代表的有机硅下游高端制品,玻璃和玻纤新材料复合材料,耐腐耐磨及高温结构陶瓷新材料,发展再生纤维素纤维包括粘胶纤维、醋酯纤维、铜氨纤维、竹浆纤维、麻浆纤维、聚乳酸及纤维等产品。
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形成“两区、一带、多园”发展格局
发展思路:面向健康、农业、环保等领域的重大社会需求,以培育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突出创新驱动,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主体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南昌等重点核心区域的发展步伐,使生物和新医药产业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生物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生物医药达到2000亿元以上,生物农业达到400亿元以上,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达到600亿元。到2017年,力争新增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50个省级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境外授权专利数量实现突破,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到2017年,力争形成5家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年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20家左右特色鲜明,国内有较大影响,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
空间布局:依托国家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以南昌、抚州两大集聚区为主体,宜新萍为密集带的“两区、一带、多园”发展格局。
主要任务:大力实施专项工程推进计划,加快建设规划的5大类总投资为540亿元的125个重点项目,支持创新药、高端给药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建设高端仿制药技术平台和产业化平台,做大做强现代中药;大力发展医用材料、介入式器械、体外检验仪器等医疗器械;大力发展以非专利药物为核心、以成品药为重点的化学药;鼓励发展治疗性抗体、基因工程疫苗、干细胞等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发展以水稻、生猪为主的良种繁育与推广、以生物农药为主的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生物农业领域;重点发展以开发生物发酵新产品、生物基材料产业化、微生物制造工艺应用推广为主的生物制造领域。
航空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航空制造 组建南昌通用飞机公司
发展思路:抓住国家低空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对接中航工业、中国商飞分工布局调整,以通用航空为突破口,以直升机为着力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集群规模,打造产业集聚,形成核心业务、新兴业务、产业链延伸业务构成合理的现代航空产业体系。
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航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1%以上。教练机占全国市场90%,占世界教练机市场的10%,直升机占全国市场的第一位,大客机体大部件占全部整机市场的25%。到2020年,力争航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27%。到2017年,实现飞行器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全数字化,直升机总体、旋翼系统的综合设计和验证能力接近国际领先水平,高级教练机先进复合材料用量占整个机身的30%以上。到2020年,培育国家级、省部级航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0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空间布局:形成以南昌航空城、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园和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一城二园区”为核心,以通航机场、航空服务为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主要任务:以洪都、昌飞、602所、省直投为骨干,以成立省通航机场建设公司、组建南昌通用飞机公司为抓手,加快推进4大类总投资为635.8亿元的33个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包括教练机、直升机、民机机体大部件制造及转包等核心业务;加快通航机场规划与建设、通用飞机的引进与研制,瞄准通用航空市场,培育壮大通用飞机制造、通航运营、机载系统等新兴业务;紧跟航空制造和通航运营发展需求,做强配套产业,积极拓展机场地面设备、航空服务等延伸业务。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建设五大集聚区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发展思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特色产品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着力推行绿色制造,着力推进品牌建设,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主要目标:到2017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820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到2017年,形成10家左右综合实力较强、产值过百亿元的大企业;100家左右具有专有技术、在细分领域领先的、产值过10亿元的特色企业;一批经营灵活、产值过亿元的专精特新企业,力争使我省成为有特色优势、有一定规模的先进装备制造省份。
空间布局:建设南昌先进装备高端制造、昌九先进装备制造、赣东北特色产业、赣西高效矿山与工程机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产业等五大集聚区,形成以南昌为核心区,昌九走廊为产业带,赣东北、赣西、赣南共同发展的格局。
主要任务:着力实施数字化制造、现代制造服务业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重点企业培育、人才育成等5大工程,加快推进总投资为376.1亿元的86个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传感器、智能仪表、工业机器人、自动生产线、LED和太阳能生产专用设备等智能装备,专用数控机床、车辆轮轴加工特种设备、轨道交通测量装置、轨道交通车辆运维等轨道交通装备,特种电机、节能高效电机、智能电网用电器、智能化用户端系统、整流变压器等先进电工装备,新型起重机、高效粉碎选矿传送机械、矿山巷道采掘成套设备、稀土和有色金属开采冶炼深加工设备等高效矿山与工程机械,小排量低油耗乘用车、专用车、改装车和自动变速箱、低耗低排发动机等节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一核一区一带”发展格局
发展思路:瞄准产业和技术发展前沿,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以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以建设省内自主配套的产业集群、推动重大创新成果应用示范为导向,加快推进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做实做优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
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0.8%,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900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600亿元。到2017年,力争发明专利增长10%以上,在北斗导航、新型电子材料和新型电子器件等领域部分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到2017年,形成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0亿元以上企业3~5家,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家;500亿元以上的核心园区1~2家,100亿元以上园区5~8家,形成1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聚区。
空间布局:产业主要沿京九铁路沿线布局,形成以南昌为高端核心、九江(共青城)为重点区域、吉泰走廊至赣州为配套产业带的“一核一区一带”发展格局。
主要任务:以着力实施云计算、信息惠民等新兴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6大类总投资为674亿元的61个重点项目,重点建设宽带光纤接入、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以新型电子材料、新型元器件、智能终端、数字视听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着力发展以应用软件、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新型移动转售为主体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锂电及电动汽车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特色化电动商用车发展基地
发展思路:以工业园区和产业示范基地为平台,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升级,明确区域分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努力打造锂电产业高地和核心区域、国内重要的特色化电动商用车发展基地。
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实现锂离子动力电池累计年产量10亿安时,电动汽车年产量达到44750辆,锂电及电动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16.3%。到2020年,力争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4%。到2017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到2017年,培育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锂电材料龙头企业和超50亿元的锂电池龙头企业各1~2家,力争2~3个特色车型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列,整体市场占有率达到3%。到2020年,形成1~2家具有全球性影响力和认知度的锂电企业。
空间布局:锂电形成以宜春、新余、赣州为主要集聚区的锂采掘、冶炼、材料深加工和电池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电动汽车形成以南昌、九江、赣州为聚集区的发展格局。
主要任务:完善政策环境,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品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总投资为108.7亿元的21个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锂云母提锂技术、降低提锂成本,提升锂云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发展离子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锂电产业;依托江铃、百路佳、昌河、博能等骨干企业,发展以短途经济型纯电动乘用车及纯电动大客车为主、包括电驱动系统平台、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电动汽车产业。
文化暨创意产业:形成“一都、三带、四基地”的发展格局
发展思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整合开发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营造适宜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重点,着力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暨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之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文化暨创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7年,培育和引进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创意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提高,掌握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到2017年,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暨创意产业群,形成若干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的文化暨创意产业集团。
空间布局:形成南昌综合性创意都市,鄱阳湖、沿沪昆高速、沿京九铁路特色文化暨创意产业带,赣北、赣东北、赣中南、赣西文化暨创意产业基地“一都、三带、四基地”的发展格局。
主要任务:重点组织实施文化工艺术精品打造、新闻出龙头企业打造、陶瓷工艺传承和产业化、特色工艺美术传承和产业化、红色文化振兴、特色文化旅游提升等工程,加快建设10大类总投资为1336.6亿元的117个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广播电影电视业、文化艺术业、休闲娱乐业、文化制造业、新闻出版业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兴业态,做优做强广播电影电视业、文化艺术业、休闲娱乐业、文化制造业四大支柱产业,巩固提升新闻出版业、印刷业、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集聚区
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效增收和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业的规模化、园区化和国际化水平,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由松散布局向聚集区发展转变,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示范区。
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绿色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绿色食品加工能力达到1800万吨,在国内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达到6%以上。到2017年,力争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2万人,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安全监督抽查覆盖率达到100%,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植保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到2017年,力争绿色食品骨干龙头企业和流通中介组织总数达到72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15家,超亿元的龙头企业70家,形成10个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空间布局:形成以青山湖区食品产业基地、小蓝经济开发区食品饮料产业基地、南城及南丰农副食品产业基地、新干县粮油食品产业基地、吉水县粮油食品产业基地、樟树酿酒产业基地、赣州开发区(饮料、方便食品)、上高县工业园(烘焙)、新建长陵工业园、九江市庐山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等10个省级食品产业基地为主体,各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格局。
主要任务:重点是围绕水稻、水果、水产、生猪、家禽、茶叶、油茶、蔬菜及特色产业等10大重点领域,加快建设总投资为818.1亿元的170个重点项目,着力抓好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营销、质量监管等关键环节,加快发展壮大一批绿色食品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原料生产、储藏加工、物流配送、市场销售等完整的绿色食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