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观点>详细内容

理论观点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高校“十五五”规划的战略主题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25-10-23 09:56:33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五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擘画,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其战略规划编制承载着重大的时代使命。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这为高校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高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需要深刻把握其发展的时空逻辑与战略核心,以系统性的变革与提升,全面应对不确定性挑战。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重塑高校创新发展能力。从时间维度看,未来十年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决定性十年,高等教育被赋予“龙头引领”的时代重任。“十五五”时期,正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五年。高校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议题,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全局,不断提高战略决策能力和组织执行能力,塑造创新发展能力,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在育人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建设和人格塑造,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强化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办学模式上,要更加注重融合办学,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让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成长;在管理体制上,要更加注重扁平化管理模式,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激发办学活力,使高校能够更灵活、更高效地响应内外部变化;在保障机制上,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让“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协同发力。

       融入大局,开放协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从空间维度看,高校是深深嵌入社会系统之中的开放组织。制定高校战略规划,必须树立系统观念,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高校谋发展。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持续变动,国际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高等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高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对这些宏观趋势进行深入研判,一方面,高校发展的“小逻辑”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无论是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助推区域协调发展,都要找准发力点,确保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需要保持高度的适配性。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具备双重自觉,要坚定不移地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要具备开阔的世界眼光,强化全球高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互动。高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要以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高质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我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准确定位,整合资源,打造比较优势。《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谋定“十五五”规划,高校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战略抉择。一是基本办学定位。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生态位,避免“升格冲动”导致的定位漂移与同质化竞争。二是基本办学方向。是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还是聚焦“少而精”的特色化发展方向?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必须敢于舍弃,聚焦有限领域打造“单项冠军”,是更为现实的卓越之路。三是服务面向。要对自身长短板有清醒认知,敏锐洞察外部机遇挑战,精准定位服务半径,在引领全国、服务区域、深耕行业等现实场域打造竞争优势。成功的战略,不仅在于明智的“抉择”,更在于抉择之后的坚定“执行”。“十五五”时期,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转变的关键五年,每一所高校都应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前瞻性抉择,整合资源、持续深耕,推动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责任编辑:zj